1、国内芯片仍然依赖进口
根据中国海关数据,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4156亿美元,与2021年相比下降5%左右。而2022年中国进口的石油金额为3655.12亿美元。

中国近几年芯片进口金额持续上升
2、中国大陆的芯片自给率仅25%

3、全球前10大半导体公司没有一家是中国大陆的企业!
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是:三星、英特尔、海力士、高通、英伟达、博通、美光、AMD、联发科、TI。

半导体企业收入排名
4、 国内芯片行业最大的瓶颈是材料和设备、EDA工具,其次是制造工艺、领军人才。
材料:因为国内化工行业发展较西方起步晚,在先进材料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不足,大硅片、光刻胶、刻蚀剂、特纯气体等材料被日本等国外企业卡脖子。材料的底层是化学,需要时间沉淀和积累,不断试错和研发才有可能出成果。
设备:半导体设备跟工艺息息相关,vendor厂商需要跟Fab厂商密切配合、持续迭代才能做出稳定可用的设备,研发一代核心设备需要5-8年。CMP、刻蚀、CVD、PVD、光刻机、量测设备等设备国内已经有部分成熟制程的解决方案了,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设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跟国外差距很大,这也是老美敢于联合其他国家断供中国的原因。
EDA:IC设计人员的工具,这块全球就三家巨头,其中两家是美国公司。没有软件工具和IP授权,即使再天才的工程师也无法设计好的芯片。EDA需要懂计算机、算法、工艺、器件、电路设计的跨学科人才。国内这块才刚起步,公司也很少。好的IP国内也缺,现在设计芯片就像搭积木,IP就好比积木模块。
制造工艺:国内目前最新的工艺是SMIC的14纳米,而且14纳米产能还很少。这也是为什么老美敢于封锁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技术和设备,成熟制程老美不管,因为国内已经能量产了。最先进的制程已经到3纳米了,跟国外差距3代左右。半导体工艺是制造业的天花板,买了设备和材料还不行,还得有工艺。
人才:普通工程师虽然紧俏,但可以自主培养。顶级人才比如架构师、研发人员还是相当稀缺的。底层的技术突破需要N个物理学家、数学家、化学家等基础科学的人去突破。
转自知乎用户:老虎说芯
[点击阅读原文](中国的半导体技术怎么样?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? - 知乎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735094)